顯示具有 產業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產業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社群經濟 個人為中心的傳播方式 品牌導向 體驗為先 文摘

什麼是 #社群經濟

  社群經濟是指互聯網時代,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抱成團,發生群蜂效應,在一起互動、交流、協作、感染,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係,這種建立在產品與粉絲群體之間的情感信任+價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運轉、自迴圈的範圍經濟系統產品消費者之間不再是單純功能上的連接,消費者開始在意附著在產品功能之上的諸如口碑、文化、逼格、魅力人格等靈魂性的東西,從而建立情感上的無縫信任。
]

社群經濟的特點

  1、情感連接,社群能給一群有共同價值主張、等同趣味的人建立情感關聯,使得他們能夠產生點對點的交叉感染,並且可以協同行動產生疊加能量,從而合力創造出涌現價值。
  2、利益聯結,社群本身也是一種組織形態,要維持這個系統的正常運轉,系統內的每個個體都能產出價值和獲得收益,而且系統本身還會進行周期更迭。就像人體內的細胞一樣,每個細胞都應該獲得營養供給,死去一批細胞,要有新的細胞補位,從而保證組織體的結構完整性。
  3、範圍經濟,社群本質上是一套小範圍內的生態系統,社群本身是要有自生長、自消化、自複製能力的,並不以中心化的永動機來牽引導
http://wiki.mbalib.com/zh-tw/%E7%A4%BE%E7%BE%A4%E7%BB%8F%E6%B5%8E
有了移動網際網路+ #社交媒體 以後,我們就不受地理、時間的限制,可以在更大規模上運營社群,這才是目前我們為什麼如此重視社群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個性化消費興起,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商品讓所有人都需要,但是我們可以找到在某個小圈子裡面大家都高度喜愛的文化,這種文化一定帶來某種產品的高強度消費。
(請觀察一下廣場舞大媽的道具是怎麼被大家心甘情願買下來的,這就是社群經濟帶來的效益)
外在傳播特徵:聚合力和裂變效應;
  1. 外在 #傳播特徵:情感價值;
  2.  #核心邏輯:自組織傳播。
外在傳播特徵:聚合力和裂變效應
由於移動網際網路的便捷性,在社區組織內部,使得社區成員能夠自由高頻高效的進行信息傳播和溝通,能快速生成「圈子」,產生很強的聚集力。而在社區組織外部,因為個體之間的關聯,使不同社群之間形成交叉。同一個體可以在不同的社群間切換。社群與社群之間這種多維度的關聯性,使社群傳播很容易實現跨邊界的擴散,呈現出滾雪球般的裂變性,一個特定的引爆點,就能引發蝴蝶效應,呈指數倍逐級放大。圈層式聚合力加上行裂變式傳播擴散,使得社群傳播成為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


核心邏輯:自組織傳播
自組織是相對於他組織而言的,即個體之間自發組織和協作的系統和過程。自組織不是個體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個體之間的非線性交互,產生協同效應,使自組織整體上湧現出新的特徵和功能,即群體智慧的產生。在社群中,人們在自發組織和自主參與的過程中,不斷進行交互傳播、協作生產和價值創造。以維基百科為例,個體學習者不斷創造碎片化的微內容,單一的微內容微不足道甚至錯誤百出,但微內容之間經過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互相糾錯調整,產生群體協同效應,形成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到高級的知識成果創造。
基於以上三個核心傳播特徵,「社群經濟」的出現,對整個商業,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都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形成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主要改變如下:
1. 用戶參與的生產模式
阿爾文·托夫勒在2006提出「產消者」的概念,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融合。而社群成員就像產消者的進化版,具有消費者、傳播者和生產者三重身份。這種用戶參與和協作生產的機制,正好符合了移動網際網路求新求快的競爭需求,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和精細化,而社群的存在,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


以小米為例,小米以用戶參與為核心,建造了粉絲用戶的自生產、自傳播和自消費的循環式社群商業模式。如果MIUI是小米的護城河,那麼米粉就是護城河裡的魚、草,使得護城河常年清澈。而由於很多社群成員一般都是崇尚一種精神,例如米粉崇尚「發燒」,羅輯思維的「求知」,不局限一個產品或領域,所以小米社群的模式具有可複製性,因此造就了小米路由器、電視、電腦等發燒產品的成功,這也是社群的另一大優勢——可複製性。
2. 品牌社群的營銷模式
由於社群的特性,重新定義了傳統的營銷理論,將理論中的關係營銷、情感營銷、體驗營銷和口碑營銷充分融合,重塑了品牌、社群、消費者之間的關係。
(1)品牌社群營銷相比傳統營銷,具有實時互動性
通過社群這座橋樑,企業可以與消費者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實時互動在社群互動,在過程中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提高品牌忠誠度和持續消費力,從而提升品牌價值。就像用戶在公共社交平台上,只要@小米,就會有工作人員對你進行回復。
BUYMALL
(2)品牌社群營銷注重參與性
網際網路時代,最廉價,有最有效的傳播就是口碑傳播,就像前不久刷爆朋友圈的釜山行,很難想像一部喪屍片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而社群中的成員正是天然的口碑傳播者。因此企業需要不斷激活用戶參與,激發社群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弱化自身的「管理者」「領導者」意識,滿足用戶需求,做到極致體驗,才能給這些天然傳播者傳播的動力。
就像小米手機以「和米粉做朋友」為己任,讓粉絲參與開發和傳播,不斷激發和滿足粉絲需求,不斷升級產品保持粉絲參與熱度並實時響應粉絲反饋,打造精細化服務體驗,從而使小米品牌在智慧型手機的紅海大戰中異軍突起。
3. 體驗至上的消費模式
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這些社群特徵,形成了體驗至上的消費模式。傳統的體驗經濟強調消費過程的服務體驗,體驗處於生產消費鏈條的下游環節; 而社群經濟是體驗經濟的發展,將體驗要素滲透到整個產業鏈條的生產、營銷、消費多個環節,包括:產品功能體驗、情感體驗、消費情境體驗等。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數位新時代 老闆也要換腦袋 區塊鏈落地 最大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 而非技術 文摘

「數位轉型」應是由內而外、由上而下,換掉整個腦袋,企業主本身就要有這樣的想法和觀念,老闆自己就是總召集人,不能只是交給資訊(IT)人員。
這波由大數據、AI所驅動的科技浪潮,影響是各行各業,很多傳統企業老闆急著想轉型,交給IT人員去做。但IT人員不懂商業模式,只是根據科技專長角度去看,難以通盤掌握企業轉型的精髓。
有些傳統的老闆,還會有一些迷思,例如投資時習慣看到機台等實體設備,才覺得安心。但面對新的「短鏈革命」,生產將變成少量多樣,傳統的機台擴張觀念,使得最低生產單位太大,反而不利營運彈性。這是很多傳統企業主在觀念上必須趕快突破的鴻溝。
對企業經理人而言,因為任期只有幾年,數位轉型牽涉到很多資訊系統的汰換,初期需要比較大筆投資,不利短期績效,等到轉型效益發揮時又可能輪不到自己收割,很多經理人考慮後因而卻步。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企業,反而都是在第二代接班之後,才有比較明顯的體認和決心,成功完成數位轉型。
    。台灣產業以製造業為主,尤其九成以上為中小企業,面對這波短鏈革命浪潮,衝擊一定會有,必須趕快有所因應。
當生產模式從大量少樣轉變成「少量多樣」,這牽涉到龐大的供應鏈配合與庫存管理。台灣各行各業,都要想辦法趕快轉型成「智慧企業」,擬定出一套全新商業模式,才能避免被洪流吞沒。 
原文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3245745
18年號稱區塊鏈落地關鍵年,但至今多數區塊鏈專案仍處於概念驗證(POC)階段。對此IBM全球區塊鏈實驗室總監Nitin Gaur表示,觀察不少經過POC階段、最終卻無法繼續進入商轉的專案後發現,區塊鏈落地最大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而非技術。

挑戰一、當每個節點都承擔部分責任,如何課責?

區塊鏈最大的特點在於,各企業作為節點共同參與帳本的記錄和確認,將責任分散在每間企業,而非像過去其中在單一企業或政府。
Nitin Gaur以食品溯源為例,當酪梨要從秘魯運到美國,中間只要稍有耽擱酪梨就會壞掉,而透過區塊鏈,從酪梨農場、海關、港口到收貨者,每個角色都是不同節點,對酪梨的品質好壞都有責任。另一個例子是,當各家銀行透過區塊鏈合作,只要一間銀行做過「客戶風險屬性評估」(KYC),該結果也能分享給其他銀行,而不用重複做,相關金融服務流程(如開戶)也能因此簡化。

雖然區塊鏈解決過去不同企業合作面臨的缺乏信任、時間冗長等問題,卻也產生另一個問題:責任歸屬  

挑戰二、數位法幣是區塊鏈交易最後一哩

另外Nitin Gaur也提到,目前有90%的區塊鏈技術都只用到分散式總帳的對帳功能,沒有完全發揮區塊鏈潛能。他認為,區塊鏈的價值在於「價值轉移」,也就是可以把數位資產轉移給他人。
而要做到這點,數位法幣和數位身份是兩大關鍵。他認為,「交易」作為區塊鏈核心概念,會涉及清算和結算,如何把資產數位化?將資產和個人數位身份做連結?做實體資產交易時,作為分身的數位資產如何同步轉移?這些都是尚待解決的挑戰。
而在金流部分,他認為最後區塊鏈生態系少不了數位法幣的角色,可加快金流速度。不過他也提到,數位法幣至少還要十年才有機會實現,因為這必須和各國主管機關和央行合作。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397/ibm-blockchain-lab-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