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的廣告究竟有沒有價值?如何衡量一家媒體的廣告價值關鍵看五點。 ”某大型央媒廣告負責人告訴《傳媒茶話會》。
第一, 媒體的品牌影響力如何?
“客戶的品牌要和媒體的品牌影響力匹配,而媒體的品牌影響力是可以為廣告產品提供背書的。”該央媒資深從業人士告訴《傳媒茶話會》,媒體的品牌影響力核心在於媒體的底蘊,不是一蹴而就可以達成的。
第二, 有沒有龐大的用戶群體?
“要看影響力,就先看有多大受眾人群。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其受眾規模一定是巨大的,否則何來影響力可言?” 該央媒資深從業人士告訴《傳媒茶話會》,現在市場上受眾數據來源渠道很多,數據採納一定要用權威的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出具的調查數據。
第三,受眾人群是否與廣告主的目標消費人群吻合?
“ 每一個廣告主,都有其目標消費人群,媒體的主體受眾人群和廣告主的目標消費人群高度吻合,對廣告主而言,這樣的媒體才是有價值的。很難想像,廣告主目標消費人群和媒體主要受眾人群出現偏離,廣告投放還能達到預期。” 該央媒資深從業人士告訴《傳媒茶話會》。
第四,廣告產品能否覆蓋所有目標受眾人群
“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廣告主的目標受眾人群在時間和空間上分佈都是不集中的,如何將廣告信息送達到盡可能多的有效受眾群體,是衡量媒體價值實現的重要問題。”該央媒資深從業人士告訴《傳媒茶話會》,假如廣告信息送達有效受眾群體打了折扣,對廣告主而言,廣告傳播價值也就被打了折扣。
第五,轉化率問題
“解決轉化率的問題就是解決媒體的受眾人群轉化為廣告主的消費人群的問題。”該央媒資深從業人士告訴《傳媒茶話會》,廣告信息送達有效受眾群體,從傳播上來講傳播只完成了一半,如果受眾人群沒有採取行動,轉化為廣告主的消費人群,這種廣告傳播依然沒有意義。廣告是讓用戶在接收信息後產生行動,讓受眾人群轉化為廣告主的消費人群,既和媒體的品牌影響力有關,同時也考驗媒體的專業廣告營銷服務能力。
“從這五個維度去分析, 媒體的廣告價值到底行不行,營銷到底精不精準,也許就可以得出答案。” 該資深從業人士總結道。
有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傻子吃到第100個包子,終於飽了,他後悔道:早知道這個包子管飽的話,前面那99個就不用買了呀!
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上做廣告就大致與以上寓言相同:傳統媒體解決的是鼓動包括潛在客戶在內的所有客戶,為品牌提供背書,提供流量。新媒體解決的往往是最後一個環節:與精準客戶互動並產生具體銷售行為。
於是很多企業主就成了那個傻子。
還有一個例子,今日頭條算法厲害不?厲害!但你成為今日頭條的用戶以後呢?他就會根據你的習慣,不斷推送給你所謂你喜歡的內容,其餘的他就不管了,這就容易形成所謂的信息孤島—你平時沒太關注的有價值內容他也不會主動給你推送了,導致你越來越封閉。
企業也是如此,一味的線上精準營銷,也會導致自己登上信息孤島,慢慢放棄大量的潛在客戶,導致如同寶潔的相關產品線一樣,市場越來越小。
央視曾對廣告主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數位新時代 老闆也要換腦袋 區塊鏈落地 最大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 而非技術 文摘
「數位轉型」應是由內而外、由上而下,換掉整個腦袋,企業主本身就要有這樣的想法和觀念,老闆自己就是總召集人,不能只是交給資訊(IT)人員。
這波由大數據、AI所驅動的科技浪潮,影響是各行各業,很多傳統企業老闆急著想轉型,交給IT人員去做。但IT人員不懂商業模式,只是根據科技專長角度去看,難以通盤掌握企業轉型的精髓。
有些傳統的老闆,還會有一些迷思,例如投資時習慣看到機台等實體設備,才覺得安心。但面對新的「短鏈革命」,生產將變成少量多樣,傳統的機台擴張觀念,使得最低生產單位太大,反而不利營運彈性。這是很多傳統企業主在觀念上必須趕快突破的鴻溝。
對企業經理人而言,因為任期只有幾年,數位轉型牽涉到很多資訊系統的汰換,初期需要比較大筆投資,不利短期績效,等到轉型效益發揮時又可能輪不到自己收割,很多經理人考慮後因而卻步。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企業,反而都是在第二代接班之後,才有比較明顯的體認和決心,成功完成數位轉型。
。台灣產業以製造業為主,尤其九成以上為中小企業,面對這波短鏈革命浪潮,衝擊一定會有,必須趕快有所因應。
當生產模式從大量少樣轉變成「少量多樣」,這牽涉到龐大的供應鏈配合與庫存管理。台灣各行各業,都要想辦法趕快轉型成「智慧企業」,擬定出一套全新商業模式,才能避免被洪流吞沒。
原文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3245745
18年號稱區塊鏈落地關鍵年,但至今多數區塊鏈專案仍處於概念驗證(POC)階段。對此IBM全球區塊鏈實驗室總監Nitin Gaur表示,觀察不少經過POC階段、最終卻無法繼續進入商轉的專案後發現,區塊鏈落地最大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而非技術。
挑戰一、當每個節點都承擔部分責任,如何課責?
挑戰二、數位法幣是區塊鏈交易最後一哩
18年號稱區塊鏈落地關鍵年,但至今多數區塊鏈專案仍處於概念驗證(POC)階段。對此IBM全球區塊鏈實驗室總監Nitin Gaur表示,觀察不少經過POC階段、最終卻無法繼續進入商轉的專案後發現,區塊鏈落地最大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而非技術。
挑戰一、當每個節點都承擔部分責任,如何課責?
區塊鏈最大的特點在於,各企業作為節點共同參與帳本的記錄和確認,將責任分散在每間企業,而非像過去其中在單一企業或政府。
Nitin Gaur以食品溯源為例,當酪梨要從秘魯運到美國,中間只要稍有耽擱酪梨就會壞掉,而透過區塊鏈,從酪梨農場、海關、港口到收貨者,每個角色都是不同節點,對酪梨的品質好壞都有責任。另一個例子是,當各家銀行透過區塊鏈合作,只要一間銀行做過「客戶風險屬性評估」(KYC),該結果也能分享給其他銀行,而不用重複做,相關金融服務流程(如開戶)也能因此簡化。
雖然區塊鏈解決過去不同企業合作面臨的缺乏信任、時間冗長等問題,卻也產生另一個問題:責任歸屬
挑戰二、數位法幣是區塊鏈交易最後一哩
另外Nitin Gaur也提到,目前有90%的區塊鏈技術都只用到分散式總帳的對帳功能,沒有完全發揮區塊鏈潛能。他認為,區塊鏈的價值在於「價值轉移」,也就是可以把數位資產轉移給他人。
而要做到這點,數位法幣和數位身份是兩大關鍵。他認為,「交易」作為區塊鏈核心概念,會涉及清算和結算,如何把資產數位化?將資產和個人數位身份做連結?做實體資產交易時,作為分身的數位資產如何同步轉移?這些都是尚待解決的挑戰。
而在金流部分,他認為最後區塊鏈生態系少不了數位法幣的角色,可加快金流速度。不過他也提到,數位法幣至少還要十年才有機會實現,因為這必須和各國主管機關和央行合作。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397/ibm-blockchain-lab-challeng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