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應是由內而外、由上而下,換掉整個腦袋,企業主本身就要有這樣的想法和觀念,老闆自己就是總召集人,不能只是交給資訊(IT)人員。
這波由大數據、AI所驅動的科技浪潮,影響是各行各業,很多傳統企業老闆急著想轉型,交給IT人員去做。但IT人員不懂商業模式,只是根據科技專長角度去看,難以通盤掌握企業轉型的精髓。
有些傳統的老闆,還會有一些迷思,例如投資時習慣看到機台等實體設備,才覺得安心。但面對新的「短鏈革命」,生產將變成少量多樣,傳統的機台擴張觀念,使得最低生產單位太大,反而不利營運彈性。這是很多傳統企業主在觀念上必須趕快突破的鴻溝。
對企業經理人而言,因為任期只有幾年,數位轉型牽涉到很多資訊系統的汰換,初期需要比較大筆投資,不利短期績效,等到轉型效益發揮時又可能輪不到自己收割,很多經理人考慮後因而卻步。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企業,反而都是在第二代接班之後,才有比較明顯的體認和決心,成功完成數位轉型。
。台灣產業以製造業為主,尤其九成以上為中小企業,面對這波短鏈革命浪潮,衝擊一定會有,必須趕快有所因應。
當生產模式從大量少樣轉變成「少量多樣」,這牽涉到龐大的供應鏈配合與庫存管理。台灣各行各業,都要想辦法趕快轉型成「智慧企業」,擬定出一套全新商業模式,才能避免被洪流吞沒。
原文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3245745
18年號稱區塊鏈落地關鍵年,但至今多數區塊鏈專案仍處於概念驗證(POC)階段。對此IBM全球區塊鏈實驗室總監Nitin Gaur表示,觀察不少經過POC階段、最終卻無法繼續進入商轉的專案後發現,區塊鏈落地最大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而非技術。
18年號稱區塊鏈落地關鍵年,但至今多數區塊鏈專案仍處於概念驗證(POC)階段。對此IBM全球區塊鏈實驗室總監Nitin Gaur表示,觀察不少經過POC階段、最終卻無法繼續進入商轉的專案後發現,區塊鏈落地最大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而非技術。
挑戰一、當每個節點都承擔部分責任,如何課責?
區塊鏈最大的特點在於,各企業作為節點共同參與帳本的記錄和確認,將責任分散在每間企業,而非像過去其中在單一企業或政府。
Nitin Gaur以食品溯源為例,當酪梨要從秘魯運到美國,中間只要稍有耽擱酪梨就會壞掉,而透過區塊鏈,從酪梨農場、海關、港口到收貨者,每個角色都是不同節點,對酪梨的品質好壞都有責任。另一個例子是,當各家銀行透過區塊鏈合作,只要一間銀行做過「客戶風險屬性評估」(KYC),該結果也能分享給其他銀行,而不用重複做,相關金融服務流程(如開戶)也能因此簡化。
雖然區塊鏈解決過去不同企業合作面臨的缺乏信任、時間冗長等問題,卻也產生另一個問題:責任歸屬
挑戰二、數位法幣是區塊鏈交易最後一哩
另外Nitin Gaur也提到,目前有90%的區塊鏈技術都只用到分散式總帳的對帳功能,沒有完全發揮區塊鏈潛能。他認為,區塊鏈的價值在於「價值轉移」,也就是可以把數位資產轉移給他人。
而要做到這點,數位法幣和數位身份是兩大關鍵。他認為,「交易」作為區塊鏈核心概念,會涉及清算和結算,如何把資產數位化?將資產和個人數位身份做連結?做實體資產交易時,作為分身的數位資產如何同步轉移?這些都是尚待解決的挑戰。
而在金流部分,他認為最後區塊鏈生態系少不了數位法幣的角色,可加快金流速度。不過他也提到,數位法幣至少還要十年才有機會實現,因為這必須和各國主管機關和央行合作。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397/ibm-blockchain-lab-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