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就是蔡篤豪特別看好可以用直播競標拉抬業績的一種品類。一方面海鮮具有視覺效果,容易炒熱氣氛,而且產品單價不低,也比較適合競標這種比較「重質不重量」的賣法。
此外,蔡篤豪也看好二手精品和古董這兩個品類。一方面是同樣具有高單價的特性,另一方面則是認為這兩個品類在二手市場都已經有一定的用戶根基。
蔡篤豪認為,做直播其實就是在經營社群,就像其他社群平台一樣,雅虎拍賣也必須協助賣家「養粉」、「圈粉」,進而創造更大的交易量和更多的直播,將聲量做大,然後再吸引更多買、賣家進來。
在他看來,這些新功能的開發、新工具的提供,對拍賣平台的重要性其實不亞於免運補貼,也是長久經營的重要根基。
直播拍賣如雨後春筍般,隨著電商平台 不斷的增加,直播主跟商品直播拍賣客戶一個個出現,成了台灣2018的商業熱潮,問題是
直播拍賣「陣亡率」超過五成?
於是內容店商開始了直播行銷與販售的轉型,甚麼是內容店商:內容(如圖文或影片)與消費者接觸,並以更自然的方式導引消費者下單。
如果說淘寶、京東是交易型電商,那麼現在另一種電商——「內容電商」,正在逐步崛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看直播、看自媒體文章、看帖子的過程中購買商品。
當年從線下轉到線上,市場的遊戲規則變了,現在從交易型電商轉到內容電商,遊戲規則也會發生變化。作者李叫獸,就講講內容電商下,與你息息相關的各種營銷決策,可能會有哪些改變。
- 線下時代
營銷最常見的關鍵詞是:通路為王、天價廣告、貨架競爭……
因為「購買的便利性」幾乎是決定顧客選擇的最重要因素——你的產品再好,但貨架上沒有你,做什麼都是白費。
- 淘寶京東等交易型電商時代
營銷最常見的關鍵詞是: 流量、性價比、爆紅戰略、銷量領先、好評過萬 ……
這種情況下通路變得沒那麼重要,因為理論上所有商品都有機會被買到。
而性價比和銷量信息變得空前重要,因為「所有能夠被直接對比的因素,都會被消費者拿來對比 」——當我們剛為一款心儀的數位產品心動不已,就立馬看到了下面的同類推薦,再三對比,還是選那個銷量領先而且性價比高的吧。
這也導致另一個問題:很多精緻類產品,比如設計師設計的精美杯子,並不好賣。一方面這類產品的優勢並不容易被參數體現出來,另一方面大量的低價仿制者也使產品迅速同質化。
內容電商下,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消費者的購物行為(shopping)和購買行為(buying),出現了大規模的分離。
- 內容電商 VS 交易型電商,消費者行為的 4 大區別
1、單獨評估 vs 聯合評估
消費者看到一個產品的時候,有兩種典型場景:
在內容電商(比如看到新媒體文章推薦)時,用戶一般處於單獨評估狀態。
- 想要看看不同價位的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材質?大小?印染工藝?誰畫的?
- 急於尋找一些讓自己感覺到熟悉的信息。比如掃一眼看看哪個品牌是你聽過的(即使是華為牌的畫,此時都更能抓你的眼球)。
- 趕緊比較哪個店銷量大、好評多(咦?剛剛看的,怎麼不這麼關心銷量信息?)
- 開始在意價格,並且重新思考買這個畫到底值不值。
然後,你可能不會買電表箱掛畫了,甚至會覺得買一幅這樣的畫很多餘,還不如買一箱牛奶補補身體。
表面上看,一樣的產品,你僅僅切換了評估方式(單獨評估 VS 聯合評估),你選擇產品的標準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 (1)感性線索 vs 理性線索
聯合評估環境下,消費者更加註重容易對比的理性線索 ,比如材質、大小、印染工藝等,這是因為聯合評估的時候,我們看的是選擇項之間的不同,而不是選擇項和現狀之間的不同。
而在單獨評估的時候,消費者會更加容易受到感性線索的影響 ,大腦進入的不是「計算模式」而是「感覺模式」,會更容易感覺到增加一個畫帶來的生活改變、這幅畫整體的設計感、流露出的藝術氣息等。
而在內容型電商中,我們是單獨評估,這時候設計師原創設計帶來的衝擊感,可能直接讓我們選擇去購買。
這同樣意味著, 在交易型電商中,我們更容易受到銷量領先、知名品牌等信息的影響,因為這也容易比較。而在內容型電商中,我們則直接感覺對這個產品喜歡不喜歡
單獨評估狀態下,我們會更加註重主觀感受,更有可能忽略成本,放縱一下買個自己喜歡的,所以高價品、享樂品的銷售會非常好。
之前我遇到一個自媒體賣產品的客戶,同樣的產品(高端有設計感的杯子)推送給同樣的粉絲,一個用淘寶平台,一個直接用微信嵌入的電商平台,結果後者轉化率高了十幾倍。
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淘寶本質上屬於交易型電商,會強迫所有消費者自動進入聯合評估的狀態。
總 結: 在內容電商環境下,更多人會在單獨評估狀態下購物,出現這些變化:
- 性價比的作用性降低,而感性因素的影響會升高(比如設計感、悠久歷史、情懷、故事等)。
- 低端產品的銷售會降低,原來很難賣出去的高端產品、享樂型產品會更容易賣。
- 2、主動搜索 vs 被動搜索
如果在淘寶、京東購物,此時你的心理狀態經常是:我要買東西。
你處於「購物」(shopping)心態中,大腦中經常裝著某個潛在的任務——比如要看看有沒有好看的衣服或者想買一箱牛奶存放到冰箱。
這有什麼區別呢?
在交易型電商中,各種新奇、未知的產品,其實並不好賣。研究發現,在主動搜尋的心理中,我們會更加關心直接與任務相關的信息,而對與任務無關的信息減少關心。
「找亮點心理」。
在內容型電商平台,用戶認為自己並不是在購物而是在看直播看文章,防範心理、挑刺心理並沒有被激活,更容易受到各種獨特而打動人的優點的影響 ——「哇!錘子手機竟然是對稱的,真不錯!」
內容電商環境下,商品更加不會因為單一的缺陷(比如不是大品牌、不是進口貨),就喪失被用戶青睞的機會。消費者更加容易找亮點,看總分。
在交易型電商(甚至包括線下商場),我們認為自己來了就是要為了購物的,內心暗含著一個做消費決策的任務,存在較高的認知閉合需求——不斷地尋找有助於幫助我們迅速做決策購買的線索。
內容型平台因為降低了「認知閉合需求」,從而讓用戶更容易接受複雜的決策信息,也讓複雜的、讓人不習慣的、難以比較的產品,能相對容易地賣出去。
而在交易型電商平台,如果用戶無法直接迅速對比,就不太可能購買你的產品。
因為用戶更容易進行單獨評估、跟多地被動接受信息、更少地顧慮和找碴、更少的認知閉合需求,導致用戶更加容易接受感性信息、高端產品、享樂產品、新奇產品、複雜產品和有缺陷但總體有亮點的產品。結 語:內容電商,「決定用戶選擇」的因素,產生了哪些變化?
書摘原文
https://www.bnext.com.tw/search/tag/%E5%85%A7%E5%AE%B9%E9%9B%BB%E5%95%86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06/13/content-e-commerce-chan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